彩神

聯系我們 加入收藏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岳西翠蘭 > 正文
最 新 熱 門
 馮立彬縣城設店推介岳...
 岳西縣茶園遭遇罕見“...
 首屆“岳西翠蘭”茶文...
 馮立彬制作手工茶聲名遠揚
 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
 市農委主任戴德民到禮...
岳西翠蘭概述
作者:舒寒冰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7-08-31 16:08:12
岳西翠蘭,全國名茶,屬綠茶類。創制于19831985年。產于安徽省岳西縣。

(一)自然環境

岳西于1936年建縣,由原屬舒城、霍山、潛山、太湖四縣邊陲地區組成,因位于天柱山(古稱南岳)之西,故定名岳西縣。

地質地貌  縣境位于北緯30°39'31°12',東經115°50'116               °33'之間,地處大別山腹部。土地總面積237080.28公頃。土地分布為:林地177850.87公頃,占總面積的75%,耕地24044.7公頃,占10%,形成“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貌。全縣呈西北居高、東南、西南臨下的階梯地勢,按等高線劃分為中山,低山及河谷三種類型,以中低山為主體。是一個純山區縣。

中山地帶  海拔10001755米。陀尖(1751),多枝尖(1721),天河尖(1755),白馬尖(霍山縣境內,1774)等高峰構成大別山的主峰群。多枝尖向東經公界尖、黃毛尖、銅安寨、叢毛尖等連成大別山東段江淮分水嶺,把全縣分為南北兩大坡向。多枝尖經陀尖向南,沿明堂山,妙道山,四望山一線,形成大別山南坡分水嶺(潛水與長河)。兩條不同走向的山脈組成岳西縣近似“T”形山川骨架,其中1000以上的山尖236個,1500以上山尖17個。稱得上群山巍峨,千峰競秀,中山中夾有低山盆地。該區既是岳西縣的木材產區,也是岳西縣名茶的主產地。中山區面積70300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30%

低山地帶  海拔5001000米,由中山分脈和中山山麓構成以低山為主體,間雜河谷地形與低山荒地。總面積158300公頃,占全縣面積的66.5%。該區是果木林、新炭林的基地,名優茶、大宗茶的主產區。

土壤  岳西茶園土壤成土母質主要為酸性結晶巖類風化物,占總土壤面積的98%;主要巖石種類為:正負變質巖的各種片麻巖、混合巖、花崗巖;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石英、斜長石、二云母、角閃石等。發育成的土壤多為中壤至重壤質地,耕種土壤多為含輕、中、重石質的砂壤至中壤,具有“粗骨”和“薄層”的特點,酸性至微酸性反應,pH5.05.4,土壤全鉀含量較高,但全磷含量較低。海拔800以上為山地棕壤,海拔100800米為麻石黃棕壤。茶園土壤以麻石黃棕壤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0.4%12.07%,平均為2.01%;全氮含量平均0.077%;速效磷含量平均2.4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含量76毫克/千克;土壤養分隨海拔升高而上升。極品岳西翠蘭產地石佛寺茶園海拔1000,其土壤養分含量顯著高于海拔較低的其他茶園,見表1

1

茶園名稱

海拔高度

(米)

有機質(%

速效磷(毫克/千克)

速效鉀(毫克/千克)

備注

石佛寺

1000

2.642.28

1826

4877

翠蘭主產地取樣土均為060厘米處

花墩

450

2.160.31

5至微量

31108

氣候  屬北亞熱帶大陸型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涼濕潤。但由于地形的差異,引起微地域變化,垂直差異較大,形成水熱再分配的顯著特征。

據岳西氣象局(海拔434)近30年統計資料,年平均氣溫14.51月份平均氣溫2.1>10以上的年活動積溫4561.1。無霜期212天,初霜日為1029,終霜日為330,個別年份最晚出現在414。隨著地形海拔升高熱量相應減少,每升高100,氣溫下降0.48,海拔200的河谷盆地,年平均氣溫15>0的總積溫5549.6,海拔800處年平均氣溫12,總積溫42004500℃。由于處于北亞熱帶的邊緣地帶,季風氣候顯著,冬季常受北方強冷空氣不斷侵襲,春季晚霜的影響,茶園56年發生一次周期性的凍害。

降雨  岳西處于大別山多雨區的中心地帶,在海拔400的縣城所在地,年平均降雨量為1420.9毫米,月降雨大于100毫米39月,降雨總量達到1182.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388.9毫米,低于全年降雨量,以27月份最為明顯。降雨隨海拔升高而增加,以長淮分水嶺,潛水與長河分水嶺為中心,形成該縣降雨中心,年降雨量達到1800毫米。石佛寺等名茶區年降雨1700毫米以上。全年日照2091.1小時。名茶采制45月份,每天日照時數分別為5.175.77小時。年霧日36.6天,最高88天,居全市各縣之首。充沛的降雨,較小的蒸發量,為該縣具有濕潤氣候的典型特征,十分適宜茶樹喜濕耐蔭的生理特點。

植被  岳西植被處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暖溫帶落葉林的過渡帶,屬常綠落葉混交林帶,由于地理垂直差異,氣候多樣。因而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為全省主要生物基因庫之一。境內有植物2000多種類,其中喬、灌木樹種600多種,與美洲相似,為歐洲的一倍多。江淮分水嶺北坡以針葉樹種,落葉櫟類為主,混生少量常綠闊葉樹種,南坡則為針葉、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生區。海拔800以上為黃山松和落葉闊葉樹種;650800米黃山松、馬尾松及落葉闊葉混生;650以下為馬尾松,常綠落葉混交林。岳西縣是實現安徽省“五八”綠化達標的最早縣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70%。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鷂落坪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妙道山國家森林公園。

岳西茶園由于分布在這種植物種類豐富,土壤質地疏松,氣候溫涼濕潤的優越環境中,有利于有機物的積累,特別是含氮物質的積累,所產茶葉就具有優良的內質。

(二)茶樹品種

1、茶園面積及分布

岳西茶葉栽培歷史悠久。據《茶經》記載,唐代安徽有兩大茶區,其中淮南茶區包括舒州(現在的太湖、潛山縣),壽州(現在的六安、霍山)。岳西南部茶區建縣前屬潛山、太湖縣管轄,而北部茶區屬霍山管轄,相傳包家鄉的石佛寺,是岳西茶葉源地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縣茶園面積933.3公頃,產茶22.5萬千克。1958年茶園面積增加到1372.2公頃,產茶37.5萬千克。三年“自然災害”后,茶園面積下降到404.4公頃,產茶15.12萬千克。70年代,開始投放支農資金,鼓勵農民種茶,這一時期是全縣茶葉的中興時期,10年中,面積凈增了1679.5公頃。到1980年,全縣茶園增加到4149.6公頃。進入80年代,以改造低產茶園為主,茶園面積維持在3600公頃左右。90年代,改造低產茶園與發展新茶園(特別是良種茶園)并重,到1999年底,全縣茶園達4266.7公頃,茶葉總產達到13.75萬千克,面積、總產分別比1949年增加357.3%511.1%

2、茶園面貌

基本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1949年前遺留下來的樹老叢稀茶園,面積900公頃,占茶園總面積20%。二是60年代末及70年代發展的以鄉村茶場為主的集中成片茶園,面積約1700公頃,占總面積40%。三是8090年代以戶為主發展的相對集中成片的條栽茶園,占總面積的40%

茶園在海拔2001100米均有分布,尤以400900米居多。按《安徽省茶葉區劃》劃分標準,岳西茶區分為大別山中部和大別山南部兩大茶區。大別山中部茶區,即大別山的里山區,位于大別山腹部,千米以上的山峰主要分布在該區境內;茶園主要分布在高峰下的山腰、山間緩坡地和盆地。茶園是處在一種崇山峻嶺,云霧繚繞,叢林密布,溪水潺潺的優良環境中。該區域分布有414鄉,茶園面積3000公頃,占全縣茶園的2/3以上。岳西翠蘭80%產于該區域內,優質品全部產于該區。極品岳西翠蘭的產地石佛寺就座落于該區域的包家鄉,茶園所在地與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直線距離僅6公里之遙。

3、茶樹品種資源

1980年至1982年,安徽省農業廳組織對茶樹地方品種資源進行調查,岳西包家、頭陀是重點調查對象;1989年安徽省茶葉研究所、安慶市農業局、岳西縣農業局三家聯合在包家等地開展“岳西茶樹品種資源利用”和“大別山區早生、優質、抗寒茶樹新品種選育”工作。從而初步查清了岳西縣茶樹地方品種資源組成類型,形態特征、物候期、品質特點以及抗逆性等,并于2000年選育出省級良種“石佛翠”、“石佛香”。

類型組成  岳西茶樹品種以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為主體類型,占群體組成的70%以上;其中以包家石佛寺橢圓類型中葉種的典型性(指種性和純度)最為突出,其主體類型品種占群體組成的80%以上。

形態特征  植株中等大小,樹姿半開展。葉片長79.4厘米,葉寬34.4厘米,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色濃綠。13葉長78厘米,13葉百芽重50左右。

物候期  春茶萌動期三月下旬(海拔600處現觀觀測,下同),三葉展期四月中旬。早生品種春茶展葉期與龍井43號相同,而遲芽種開采期要到“五一”前后。

品質特點  岳西茶葉品質優異,早已聞名遐邇。《潛山縣志》載:“潛山多茶,近六安者佳”。霍山縣志載:“南鄉茶優異多入貢。”兩志所指產地,分屬岳西現在的姚河、包家、黃尾一帶。民間流傳的大別山三棵半茶(指優質茶所在地)岳西占一棵半,為包家石佛寺一棵,青天明山寨半棵。用岳西當地品種制作烘青樣,香氣清香,略帶花香,滋味鮮爽,葉底肥壯。而用當地優良品種的代表石佛種制作名茶,烘青、炒青、黃大茶質量均屬上乘。1985年至1992年用石佛種制作岳西翠蘭名茶樣,色澤翠綠鮮活,香氣清鮮持久,滋味鮮醇,曾多次作為送農業部參評樣品。

生化成分  氨基酸含量高,其他內含物含量適中,是岳西茶樹品種內含生化成分的共同特點。氨基酸含量均在4%以上,其中5%以上占相當比例,少數品種達7%以上(表2)。

2  岳西茶樹品種化學成分分析表

 

氨基酸

總量(%

茶多酚

%

水浸出物

%

咖啡堿

%

化驗時間、單位

樂道中葉種

6.1767

27.3379

43.7532

 

1982

祁門茶科所

石佛橢圓類型中葉種

5.1774

28.08

44.79

3.8

1990.6

安徽省農科院

石佛8903單株

7.3264

24.42

41.85

3.66

1990.6

安徽省農科院

色度測定  用岳西石佛種制作岳西翠蘭,明亮度和綠色值方面均居原安慶地區名茶之首。

(三)采制技術

采摘  特級岳西翠蘭標準為12葉初展,時間為開園后第一、二批鮮葉,芽葉長3厘米左右。特級以下為12葉展(芽葉長3.5厘米左右);每500一級岳西翠蘭干茶約需芽頭1.2萬~1.5萬個。特級至一級岳西翠蘭鮮葉,除做到嚴格按照芽葉標準、大小均勻外,還要做到“四不采”,即不采病蟲及凍傷葉,不采對夾葉,不采紫色芽葉,不采魚葉。鮮葉采回后經揀剔,除去不符合標準的芽葉,放在竹匾上薄薄攤放。晴天攤放3小時以上,雨水葉5小時后,待表面水散失,發出清香方可付制。

殺青  鐵鍋中進行,鍋溫達到120130℃,即鮮葉下鍋聽到輕微爆炸聲為適度,每鍋投放鮮葉,特級至一級50100克。一般用單手翻抖,掌握高溫快殺,要求手法干凈利索,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當青氣消失,清香出現時即可;殺青結束前,朝一個方面翻炒,稍加理條出鍋,時間約3分鐘。

整形  殺青適度的鮮葉,及時轉入第二鍋整形,此時鍋溫8090℃,殺青葉下鍋后,前期以翻炒為主,后期邊炒邊整形,當鮮葉失重45%50%時出鍋。

初烘  工具為烘籠,燃料為凈栗炭。當溫度達到110時,將整形鮮葉薄攤于烘籠上,掌握高溫勤翻,每隔12分鐘翻一次,翻葉時應將烘籠拿下來翻。約六至七成干時,下烘籠攤涼1小時左右。足火:采用文火慢烘,烘頂溫度50,中間仍需翻葉,防止干濕不勻,約八成干時,攤涼12小時,再烘至足干。

隨著岳西翠蘭生產量不斷擴大,勞力和經過培訓的熟練制作工人均不能滿足需求,部分地方開始采用機械制作,殺青用滾筒,整形用整形機,烘干采用烘籠或烘干機,但品質仍不及熟練技工手工制作,現正在進一步攻關改進,目前高檔翠蘭仍用手工制作。

(四)名茶產銷

據《中國名優茶選集》載:1980年以前的黃芽主要分布在大化坪、白蓮巖、太陽三個鄉。這些鄉與岳西縣的包家、黃尾鄉等地接壤,在未劃歸岳西縣屬以前歸霍山管轄,現時頭陀、黃尾等地所產特級“小蘭花”與“霍山黃芽”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岳西縣志》載:“清時,貢芽數量劇增……”。“民國時期,黃大茶銷路通暢……”。因此,岳西茶葉產品演變是:貢茶(黃芽之類)—黃大茶—綠大茶—炒青—小蘭茶—岳西翠蘭—岳西翠尖。

岳西名茶創制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3年至1984年,縣農業部門組織重點茶區茶葉技術干部,分赴各地開展新名茶的研制,由于無任何制作工藝和樣品可供借鑒,只能利用原有的地方名茶“小蘭花”的制作工藝,所制作出來的茶葉樣品基本上還屬“小蘭花”的范疇,只是檔次有所提高。

第二階段:1985年春,原安慶地區農業局與縣農業局科技人員,根據農業部和農業廳對創制名優茶有關標準要求,共同商定名茶創制方案,并確定了以下原則:①保持原有地方名茶“小蘭花”翠綠色澤,進一步提高色澤一致性,鮮活度。②確定芽葉標準為12葉初展,改變原來芽葉標準不一致狀況。③改進制作工藝,保持形狀一致性。④選定海拔較高的包家石佛寺、姚河的黃樹、香爐等優質茶區作為名茶制作點,改變過去各茶區自行分散的研制方式。⑤組織精干的技術人員打攻堅戰

  • 上一篇文章: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專題片文稿

  • 下一篇文章:岳西翠蘭
  •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安徽禮賓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0556-2178393 13865143351 技術支持:岳西創聯網絡公司 備案號:皖ICP備10009842號 管理登錄

    1分6合(湖北)集团有限公司 满堂彩(河南)集团有限公司 全民彩票(湖北)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满堂彩(河南)集团有限公司 凤凰快三(河南)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