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高腔《采茶記》,是一突出反映皖西茶事的地方傳統劇目。從高腔、茶葉史料及劇情分析,劇本應形成于清代康(熙)、乾(隆)之際,距今已200多年歷史。全劇分《找友》、《送別》、《路遇》、《買茶》四場,穿插《采茶》、《倒采茶》、《盤茶》、《販茶》四組茶歌,共一萬二千余字。
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岳西高腔,古屬青陽腔,在明萬歷年間與昆腔齊名,有“時調青昆”之說。此劇種明末清初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幾至絕跡,只有岳西縣民間繼續演唱傳承。1957年,文化部根據其發現地,將這一古老戲曲遺脈定名為岳西高腔。據岳西縣資深高腔研究專家汪同元先生介紹,從發現的260余個劇目看,岳西高腔除具有文字古雅清麗兼備、唱腔雄渾委婉并存、表演形式多種多樣等特點外,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演唱內容和形式與民情民俗融成一體,成為皖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謹就劇中茶文化略作賞析。
一 茶品名稱,琳瑯滿目
打開《采茶記》,最讓筆者激動不已的是劇本記錄了200多年前包括岳西縣在內的皖西山區的一大批茶品名稱。第三場《路遇》中有:“(末白)你既販山茗,你可知行情好歹、茶價高低?……。萬山云霧茶、閔山鉆林茶、徽州松蘿茶、六安毛尖茶、霍山連枝茶,五處都好。” 又有“(丑白)行師,你的茶名甚多,我小子也要數幾個茶名,你且聽著:粗茶出在閔家山,細茶出在萬山尖,……我還有,清明茶、谷雨茶、雨前茶、雨后茶、雨前雨后雨絲茶。清明清,鼓叮叮,二四八月連枝青,葉子包得鹽,桿子能撐船。(行白)叫什么名字?(丑白)名字叫作老飛天。”這里除按季節分類的雨前雨后等茶外,有確定名稱的就有萬山云霧茶、閔山鉆林茶等七種之多。
筆者現已知道,劇中所述前五種茶全系實地實名。其中,萬山云霧茶:系產于今天岳西縣明堂山和潛山縣天柱山間崇山峻嶺中的云霧茶。史載,明堂山,古稱皖母山,民間稱“母萬山”;天柱山,古稱皖公山,民間稱“公萬山”。王安石在舒州(今潛山)有“淅瀝未生羅豆水,蒼茫空失皖公山”之句。閔山鉆林茶:為今岳西縣田頭鄉閔山村雪山庵周圍深山密林間所產茶葉。徽州松蘿茶和六安毛尖茶:產于休寧、旌德、太平等縣和六安市諸縣區。霍山連枝茶:產于霍山縣及岳西縣的包家、頭陀一帶。姚范《援鶉堂筆記》(書成于18世紀60年代)“六安茶產霍山。第一蕊尖,無汁。……第四曰細連枝”。丑角提到的后兩種茶,雖說語焉不詳,但也不象是憑空杜撰。老飛天茶:根據“葉子包得鹽,桿子能撐船”的特征描述,應是產于霍山、岳西、舒城一帶的黃大茶抑或綠大茶。只有“鼓叮叮”,不知是否是茶、是何種茶葉。
二 茶區茶俗,引人入勝
劇中對茶區交待尤為清楚,就是今天的岳西縣菖蒲鎮、田頭鄉一帶。第一場《找友》中,楊州茶商宋福與熱情詼諧、自稱姓一名本字萬利的人(丑角,后為茶商擔夫)有這樣一段對白:“(丑白)講起我來,上到天堂府,下到水吼縣,撞鐘河,過過江,菖蒲潭,納過糧”。在天堂、水吼、撞鐘一帶活動,在菖蒲潭納稅交糧,說明他就是今岳西菖蒲人。第四場《買茶》則直接點明,楊州茶商看好閔山茶,帶擔夫一起直奔閔山。開場,擔夫與賣茶女開玩笑、耍貧嘴,說是來拜年的。“(旦白)來遲了,不消得(意:不必了)。(丑白)那也遲了?青草蓋牛蹄,正是拜年時;拿刀去割麥,還遇到一陣拜年客;有心來迎接,端六(意:端午后一天)沒得遲。”這段反映山區村民過于重禮,拜年拜到端午后的風趣話,至今在岳西還經常聽到。
劇中提到的民俗很多,值得關注的茶俗有:(1) 以茶待客。“(茶行白)倘有貴客臨門,你與我烹茶侍侯”(第一場)。由來已久的“客來敬茶”風俗,今天在皖西山區仍廣泛傳承。(2) 以茶傳情。“正月盤茶正月梭,拜年的哥哥來得多,拜年的哥哥你請坐,倒杯香茶奉情哥”,“三月盤茶三月梭,燕子銜泥滿樹拖,......燕子雙雙兩相和”(〈采茶歌。盤茶〉)。青年男女,以茶葉茶事傳情示愛,顯得格外清純動人。(3) 祭祀茶神。“五月采茶茶葉團,茶棵底下小龍(指蛇)盤,多辦銀錢并紙馬,茶棵樹上保平安”(〈采茶歌。采茶〉)。在茶園設香案、燒紙馬,祭祀茶神,祈求平安幸福、茶葉豐收。這種習俗今天已不多見。
三 茶市茶號,栩實詳盡
劇中茶商四季販茶,將茶葉銷到了浙江、福建、湖廣、江西、江蘇、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六安、徽州等地。同時還發現了外地許多趣聞逸事:“山東牛兒不系樁,楊州女子不穿裙”,“河南有個包文拯,日斷陽來夜斷陰”,“南京有個聚寶盆,打了五更就要沉”,因此,“南京不打五更鼓”(《采茶歌。販茶》)。說得有鼻子有眼,妙趣橫生。劇中所述情景,與我國明清時期茶業興旺、各地茗飲成風、茶市發達的史實完全相符。
劇本對六安城茶號描述最為詳盡。《路遇》一場介紹,萬山云霧茶、閔山鉆林茶、徽州松蘿茶、霍山連枝茶,在六安都設有茶行。此外,還有吳二茶行和余品極茶行。并認為:“閔山茶行,本錢富厚,吳二、余品極兩行可以,但吳二行秤不真”。這說明岳西境內的閔山茶,在當時影響較大,茶號銷售也做得很好。
四 茶事茶情,質樸感人
《采茶記》中的人物,從富商大賈到山野擔夫,從靦腆含羞的賣茶女到勤勞樸實的農家婦,無不通情達理,有情有義。丈夫外出擔茶,臨行前向妻子躬行大禮:“(丑白)此一禮,不為誰,年老父母托付你。哎!妻子!我今出外擔擔,未知三年五載回,年老雙親在堂,饑則與我進食,寒則為與我加衣……”,吩付唯恐不周;姐妹倆采茶時商定,要用最好的茶葉孝敬爹娘:“大姐回頭問二姐,頭茶沒有子茶香?頭茶摘了賣銀子,子茶摘了養爹娘”;丈夫出門販茶,妻子在家牽腸掛肚:“十一月采茶苦連兮,雪子飄飄灑郎衣,灑郎身上猶似可,灑郎臉上受苦凄”……。茶事家事,盡收筆底;親情愛情,感人至深。
岳西高腔《采茶記》唱本,通篇茶情紛呈,茶香四溢。其中記錄的諸多茶事,雖不宜據以為史,但確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明清時期皖西地區茶文化的寶貴資料。
(錢子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