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聯系我們 加入收藏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地方文化 > 正文
最 新 熱 門
 馮立彬縣城設店推介岳...
 岳西縣茶園遭遇罕見“...
 首屆“岳西翠蘭”茶文...
 馮立彬制作手工茶聲名遠揚
 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
 市農委主任戴德民到禮...
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東方茶網 更新時間:2010-04-13 14:02:57

(本文出自《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書》,為讓更多人了解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的起源、發展、現狀及保護情況,特編發于此。并向為申報工作做出努力的全體同志致謝。)

一、概況

“岳西翠蘭”屬綠茶類特種烘青茶。

“岳西翠蘭”原產地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

岳西縣位于皖西南邊陲,大別山腹地,于19361月析霍山、舒城、潛山和太湖四縣邊陲新置,為古舒州、壽州結合部的核心深山地帶。本縣姚河鄉一帶原屬舒城縣,是小蘭花茶的主產區,包家鄉一帶原屬霍山縣,是黃芽茶的主產區。這里產茶歷史悠久,黃芽茶起源于唐代,小蘭花茶大約形成于明清時期。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起源于地方歷史名茶“小蘭花茶”和“黃芽茶”,形成于19831985年,成熟于19851988年。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省、市、縣支持下,自1983年春始,原縣農牧漁業局組織力量,挖掘、整理、研究小蘭花茶、黃芽茶傳統制茶技藝,歷時3年,終于成功研創“岳西翠蘭”,其手工制作技藝也基本定型。19856月,在南京全國新名茶評展會上,“岳西翠蘭”被評為新中國“新十一大名茶”。這是岳西縣又一張國家級“名片”,轟動大江南北。由此極大地推動了岳西茶業發展,為岳西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顯著地歷史性貢獻。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保存于岳西縣。現主要分布于本縣姚河鄉竹山和包家鄉石佛寺等地。岳西翠蘭手工制作的,其顏色、香氣、滋味等質量因子明顯優于機械制作的。高檔岳西翠蘭,必須應用手工技藝制作,才能達到相應水準。由于手工制作成本高、難度大、產量低,隨著茶葉機械化生產發展,“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處于瀕危境地。因此亟待予以保護。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于200712月入選岳西縣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岳西縣轄于安徽省安慶市,位于皖西大別山腹地,江淮分水嶺東段,東與潛山縣接壤,南與太湖縣毗鄰,西與湖北省英山縣交界,北與霍山、舒城兩縣相連。地處東經115˚50116˚33,北緯30˚3931˚11之間,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全縣轄24個鄉鎮,總人口40.1萬,事茶人口30萬。

岳西縣是大別山區惟一純山區縣。茶園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境內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峰巒疊嶂,山高林密,平均海拔600,千米以上山峰69座,名山名景極多。北有大別山第二高峰天鵝尖(1755)、第三高峰陀尖(1751)、第四高峰多枝尖(1721)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鷂落坪、枯井園;西北有明堂山(1563)奇峰俊秀,與天柱山遙相呼應;西有禪宗二祖道場司空山(1227);西南面有國家森林公園妙道山(1432)。地質為變質巖系中心,巖基為花崗巖。岳西地跨兩大水系:長江流域1855.9平方公里淮河流域542.1平方公里。地貌縱切多變,谷幽陡峻,河流婉轉,潭深水急,主要河流10余條。森林覆蓋率74%,有植物約2033種,動物約17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40余種,是安徽省主要物種基因庫。

岳西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小氣候差異大,垂直分布明顯,全年主導風為東南風,其次為東北風。常年平均氣溫14.5,年平均降水量1427.4毫米,年平均日照2074小時,最長無霜期234天。

岳西縣茶史悠久,名茶薈萃。陸羽《茶經·八之出》載:淮南,茶,出“光州”、“義陽郡”、 “舒州”、 “壽州” (見附件2P38-41)。岳西于19361月由中華民國政府析霍山、舒城、潛山和太湖四縣邊陲新置,為古舒州、壽州結合部的核心深山地帶是產茶且是產好茶的地方。自唐代以來,生產的小蘭花茶、黃芽茶,一直聲名遐邇,經久不衰,為祖國名茶譜系中的重要成員。明清方志多有記載:此地“茶優異,多入貢”。 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茶民,已摸索出較完整的茶葉制作技藝,不斷得到傳承,并且逐漸形成了底蘊豐厚的茶文化,有茶歌、茶舞、茶戲、茶詩等多種形式,內容極為豐富。如岳西高腔《采茶記》,就是一曲專門反映岳西茶事的傳統劇目。

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關心茶業經濟發展,1958年毛澤東主席親自發出號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由此,岳西縣茶業得到長足進步,蘭花茶和黃芽茶的生產技藝,也在全縣各地廣為流傳。歷史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適應市場、提高效益,在岳西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岳西縣農牧漁業局決定創制新名茶,派出茶葉技術人員深入優質茶區,挖掘、整理、研究傳統制茶技藝。在代表性傳承人的協助下,經縣農業局茶業專家的艱難探索,整合原舒州的“小蘭花茶”和壽州“黃芽茶”兩者制作技藝,并予以發展創新,研發出完整的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終于在1985年,創制出中國一代名茶“岳西翠蘭”。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的推廣應用,使我縣茶業成長為全縣最大特色支柱產業1983年,全縣茶園面積5.7萬畝,產值90萬元(時值),至2008年,全縣擁有茶園12.8萬畝,其中高標準無性系茶園2.76萬畝,年產干茶2800噸,茶葉產值1.8億元,其中岳西翠蘭的產量和產值分別占60%80%,茶業綜合產值2億元,人均茶業收入500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402元。全縣已通過有機認證茶園5000畝,綠色食品認證茶園8000畝,無公害認證茶園124500畝(見附件5P61-66)。茶樹品種也更加豐富,除了主要的地方群體種外,還有石佛翠、石佛香、901、舒茶早、烏牛早、龍井43、浙農139等無性系良種。

 

三、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分布區域及歷史淵源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曾經分布于岳西全境,有三大自然片:一是以姚河香爐沖為核心的姚河、頭陀、黃尾、主簿、石關等鄉鎮:二是以包家石佛寺為核心的包家、來榜、古坊、河圖、青天等鄉鎮;三是以田頭閔山為核心的田頭、中關、五河、菖蒲等鄉鎮。歷經調研→創制→定型→推廣→興盛→瀕危五個時期。現主要分布于本縣姚河鄉竹山和包家鄉石佛寺等地。

一、起源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起源于地方歷史名茶“小蘭花”和“黃芽茶”,形成于19831985年(以被評為全國名茶為標志),成熟于19851988年間(以通過全國專家復審為標志)。

陸羽《茶經·八之出》載:淮南,茶,出“光州”、“義陽郡”、 “舒州”、 “壽州”。“舒州”自古產茶。“蘭花茶的生產源于何時,現尚未查到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東漢時舒城、廬江等縣已產茶,而且品質很好。”,“蘭花茶的產地有舒城、廬江、桐城、岳西、霍山、六安等縣,……,尤以舒城的白桑園、磨子園蘭花茶最為著名,為蘭花茶之上品。……,滴水巖蘭花茶也很有名氣。”,“雍正九年(1731年)《舒城縣志》載:茶出曉天主簿園毛坦廠。”(我國著名茶學家王鎮恒等主編的《中國名茶志》第310309頁載)(見附件8P81-85。曉天之南的姚河、主簿園原屬舒城縣,現為岳西縣地域,其茶均出古鎮曉天。舒城白桑園與岳西縣姚河鄉竹山是一山分二縣的近鄰,“滴水巖”疑為岳西縣頭陀鎮之“滴水巖”,頭陀鎮之“滴水巖”與舒城縣查灣鄉也為兩縣邊境相鄰之地。近代,蘭花茶主產于杭埠河、淮河水系流域。我縣姚河鄉香爐沖、竹山一帶在二百多年前,甚至更早時期就已開始小蘭花茶生產。

 “淠河流域之(歷史上的)霍山及六安、金寨縣境,古屬壽州。” ……,“秦漢以后,茶在淮河流傳播開來。……,《史記》云: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霍山縣志》云:‘茶自建元(按‘建元’為武帝年號,當公元前140-前135年)而后,其品始著。’” (我國著名茶學家王鎮恒等主編的《中國名茶志》第300頁載)(見附件8P81-85。可見“壽州”“黃芽”茶史之悠久。本縣包家鄉一帶原屬霍山縣南鄉深山茶葉產區,茶史也應為久遠。

二、最初設想

為開發利用我縣豐富的茶葉資源,加快我縣茶葉商品經濟的發展,幫助山區人民盡快脫貧致富,岳西縣農牧漁業局多經股于1982年提出恢復、創制名優茶的設想,并組織力量對全縣重點茶區和歷史上就有生產的優質茶,進行了綜合考察,并在全縣茶葉區劃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提高小蘭花茶品質,恢復“天堂云霧”和積極準備著手創制優質名茶的意見,得到安慶行署農業局經作站、本縣政府和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隨著研制工作的推進,省農業廳、安農大(安徽農學院)和省農科院茶葉科學研究所都給予了很大關注和支持(見附件4P49-60

三、創制過程

1983年春,在原縣農牧漁業局副局長操聲焰和多經股股長程東明的主持下,在包家鄉石佛村采用毛峰茶和小蘭花茶的制作工藝,試制了茶葉樣品。在當年安慶地區優質茶評審會議上,主持審評的安徽省茶葉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舒慶齡、安徽農學院茶葉系講師陳慧春二同志認為該樣品色澤翠綠、條嫩多毫、香氣純正尚濃、湯色淺綠明亮、滋味鮮厚、葉底嫩綠鮮亮。從而首次獲得安慶地區優質茶一等獎。這極大地增強了岳西創制名茶的信心。

1984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在主簿區姚河鄉香爐、黃樹(竹山),來榜區包家鄉石佛寺、斑竹鄉公山,頭陀區平等鄉門樓、頭陀鄉樂道,五河區中關鄉徐龍,菖蒲區田頭等8個生產單位(茶廠)進行擴大試制。確定一芽二葉初展為鮮葉采摘標準,提出了控制投葉量、高溫殺青、毛火高溫快速烘焙和多次干燥的技術措施,比制小蘭花茶有較大改進。

當年縣內評比頭陀區門樓、來榜區公山、主簿區黃樹產岳西翠峰樣品分獲第一、第二、第三名。樣品主要研制人員有:操聲焰,程東明,查道生,楊光明,錢子華,榮光明,王長生,陳慶昌,陸克祥,邱高讓等茶葉技干和茶廠人員。岳西翠峰前三名樣品,送往安慶參加地區1984年優質茶評審,我縣的樣茶又一次在同類樣品茶評比中奪魁,榮獲第一名。并在這次會議上同意定名為“岳西翠峰”(此名應是程東明先生初次提出),并確定送往香港展出。“岳西翠峰”在1984年我省出口商品展覽會和198412月商業部在鄭州舉辦的全國茶葉交易會,深受與會者歡迎。

1985年,原縣農牧漁業局一方面推廣翠峰制作技術,組織批量生產,生產單位由8個增加到24個,產量由1984年的300余斤增加到1400多斤;另一方面組織全縣茶葉技術干部,在“珍視歷史、大膽創造、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氛圍中,進行研究改進,提高翠峰品質,完善其采制工藝。在炒制操作上,改過去用竹帚翻炒殺青為全程手工翻炒,竹帚輔助出青方式。

19855910日縣內評比會議上,主簿區黃樹(竹山茶廠)、來榜區石佛寺、頭陀區門樓生產的岳西翠峰樣品分獲第一、第二、第三名;在命名討論中,茶葉技干陳慶昌首次提出用“岳西翠蘭”名稱。此次樣品的主要研制人員有:操聲焰,程東明,查道生,榮光明,楊光明,劉瓊霞,儲復生,王長生,陳慶昌,邱高讓等茶葉技干和茶廠人員。

1985515在宜城飯店召開的安慶地區第三次優質茶審評會議上,我縣樣品三度奪魁。經過反復評比,在930個樣品中,評出一檔茶2個:岳西翠蘭,岳西翠峰,均為我縣所產。在這次審評會議上,姚河鄉黃樹(竹山茶廠)樣品命名為“岳西翠蘭”,包家鄉石佛樣品仍保留原名“岳西翠峰”,說明當時對“岳西翠蘭”名稱各有所見。

198552426日,由省農牧漁業廳農業局和省茶業學會共同主持召開的安徽省新名茶和良種茶審評會議在合肥舉行。參加會議的有送樣單位同志,還特地邀請了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教授和省祁門茶科所、安農茶業系、屯溪茶校、省茶葉公司等單位的專家以及報社、電臺的同志,共30多人。會上以陳椽為首的評審小組,對各地送來的新名茶樣品進行了認真的審評,選出“岳西翠蘭”、寧國的黃花云尖、潛山的天柱劍毫、歙縣的黃山銀鉤、涇縣特尖五個茶樣送全國評展。岳西翠蘭得到了著名茶葉專家陳椽以及安徽省茶界、省主管部門的認可和肯定。

19856月,原農牧漁業部和中國茶葉學會聯合在南京召開的全國新名茶評展會上,岳西翠蘭被評為新中國“新十一大名茶”。因當時排位在前十名,為與傳統老十大名茶相對應,后均稱岳西翠蘭為新中國“新十大名茶”。19864月,農牧漁業部批準“岳西翠蘭”名茶為1985年度農牧漁業部優質農產品,并頒發了證書、獎杯。19861210,主要研創人員操聲焰,程東明,查道生,榮光明,楊光明,劉瓊霞,儲復生,王長生,陳慶昌,邱高讓,孫繼生,胡慶華,王先旵,陸克祥等14人榮獲“省農牧漁業廳1985年度農業科技改進三等獎”榮譽稱號。姚河竹山茶廠劉會根同志因貢獻突出,由縣農牧漁業局特聘為全縣唯一一位茶葉技術輔導員(見附件4 P49-60、附件13P113-119)。

岳西翠蘭載入《中國名茶志》和《岳西文史》,填補了岳西縣沒有全國名茶的空白。

“岳西翠蘭”名茶1987年通過農牧漁業部復審。1987 年獲省優產品稱號,1989年通過省復審,1990年省經委頒發優質產品證書。此后,“岳西翠蘭”茶殊榮不斷(見附件9P89-91)。此后,兩度獲中國國際(蕪湖)茶博會金獎,獲安徽省首屆茶博會金獎,“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稱號,安慶市“十大農業名產”稱號;岳西縣,先后被國家定為名優茶生產基地縣、無公害茶生產示范縣、岳西翠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茶葉清潔化生產控制研究實施縣等。我國著名茶學家、安徽省茶業學會名譽理事長、安徽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王鎮恒先生為岳西翠蘭題詞 ,盛贊“岳西翠蘭,茶中上品。

四、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的基本內容

岳西翠蘭,手工制作工序有鮮葉采摘、攤放、頭鍋、二鍋、初攤、毛火、復攤、足火等八道,手法有抓、抖、撒、撈、滾、甩、攏、帶、磨等。

鮮葉標準:岳西翠蘭定型于1985年,鮮葉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隨著茶業發展,岳西翠蘭已逐漸成長為一個茶葉品牌。采摘標準現分三級:單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二葉初展。

采摘:岳西翠蘭對鮮葉要求嚴格,一般清明前后開采,要求做到“三要、三不帶、五不采”,即同一級別的鮮葉“要求大小勻齊,老嫩一致,壯瘦相同;不帶老葉、老梗、單片葉;不采魚葉、雨水葉、病片損傷葉,紫芽葉、對夾葉。”鮮葉放入隨身攜帶的竹籃中,上覆薄布,以防曝曬。

攤放:采回的鮮葉要及時攤放,攤放場地要求陰涼干燥、通風良好;攤放器具要求是潔凈的竹匾。攤放要勻、薄,邊攤邊揀剔。

頭鍋:頭鍋鍋溫為120130,以葉片投鍋后“沙沙”響為宜,頭鍋的作用是散發青氣、形成茶香。每鍋投入鮮葉量按茶的等級各不相同。翻炒要求干凈利索。炒制分為三個階段,手法分別是“抓、抖、撒”, “抖、帶、甩”和“攏、帶、甩”。待葉質變軟,青氣消失,茶香出現時用小棕帚掃入第二鍋。

二鍋:二鍋鍋溫為80100,以手觸鍋底燙手為宜。二鍋的作用是理條、增香。其手法為“攏、帶、撒、磨、滾”,直到茶條成形,用棕帚掃出鍋面。

初攤:初攤是將二鍋葉均勻薄攤于皮紙上,散去濕熱,使葉內水分均勻分布。

毛火:毛火用的工具為烘籠,栗炭火烘焙。烘籠頂部溫度80~90。通過鋪皮紙、攤茶葉、提紙等手法,使茶葉滾落到烘籠之上。在毛火中,要定時輕翻,待至七成干時,下烘攤涼。

復攤:復攤時,下烘茶葉倒入竹匾中,促使芽葉水分均勻分布。

足火:足火是低溫慢烘,發展香氣。烘籠頂部溫度為5070。烘焙中要定時翻動,直至足干后,下烘攤放備裝。

其間,操作者的經驗和感覺對茶葉品質的高低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見附件6P67-70)。

品質特征:國家農牧漁業部和中國茶葉學會聯合召開的全國新名茶評展會審評組專家評語,岳西翠蘭“外形芽葉相連,舒展,色翠綠,顯毫;香高清鮮;滋味濃鮮;湯色綠,明亮;葉底嫩勻,色綠明亮。”綜合評價:內質優異,風格獨特(見附件11P91-99)。實為中國名茶中的一只精品。

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自研創、定型以來,其產品殊榮不斷。1985年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稱號,被評為新中國首批新創“十一大名茶”之一。此后,兩度獲中國國際(蕪湖)茶博會金獎, “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稱號。我國著名茶學家王鎮恒先生題詞盛贊:“岳西翠蘭,茶中上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手工翠蘭茶葉全境皆產,其制作工藝在民間廣為流傳。

    五、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相關條件

生態環境:岳西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森林覆蓋率高,云霧多,漫射光豐富。

茶園基地:岳西翠蘭茶園分布在深山壑谷之中,絕大部分海拔在6001000之間,土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茶芽鮮嫩肥壯。

茶樹品種:主要為地方群體種,還有石佛翠、石佛香、901、舒茶早、烏牛早、龍井43、浙農139等無性系良種。

茶園管理:人工耕鋤,施用農家肥,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注重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

制作機具:一般工具有攤青架(若干)、鍋灶(兩口)、火鉗(1把)、小掃帚(2把)、接料盤(2只)、烘籠(4只)、笸箕(竹匾)(8個)為一組用具(見附件6P67-70)。

其它材料:干柴、栗炭若干。

制作人員:一般一組45人。

工作效率:一般一組1小時制作毛火茶0.8斤左右,足火0.6斤左右。

     

 六、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傳承譜系

傳統技藝祖輩:

姚河竹山譜系:劉孔柏,男(生卒不詳),前清時期遷居竹山。為“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第二代代表性傳承人劉會根之第14世祖。定居竹山后,歷代事茶。在該村,當前仍健在的,能熟練掌握“蘭花茶”手工制作技藝的人員還有:汪蓮鳳(58歲),江世英(71歲),張鳳英(73歲)。

包家石佛譜系:馮應麟,男(生卒不詳),為“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第二代代表性傳承人馮立彬之12世祖。前清時期遷居石佛。定居石佛后,歷代事茶。在該村,當前仍健在的,能熟練掌握“黃芽茶”手工制作技藝的人員還有:葉有青,男,(80歲);朱成玉,男,(91歲);

“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第一代主要研創人員有:

操聲焰,男,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研創組行政主持人,1943年月出生于縣,1984年任岳西縣農牧漁業局副局長,親歷一線調研、制樣、指導,為岳西縣茶業發展作出很大貢獻。2001年退休頤養天年。

程東明,男,岳西翠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研創組技術主持人,1926年出生于岳西縣天堂鎮,1996年逝世。為人真誠和善。19821989年在岳西縣農牧漁業局任多經股股長期間,首先提出并主持了岳西翠蘭及其手工制作技藝研創項目,親歷一線調研、制樣、指導,為岳西縣茶業發展作出很大貢獻,受到世人的敬仰。

查道生,男,1955年月出生于岳西縣,1982年在安慶行署農業局經作站歷任茶葉技干、副站長,現任安慶市種植業管理局副局長。

錢子華,男,1956年月出生于貴池縣,191984年任主簿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茶葉技干、副站長。1998年-2002年任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2003年至現在任縣農委茶葉局局長。

榮光明,男,1957年月出生于樅陽縣,19842003年,歷任縣農牧漁業局多經股(站)茶葉技干、副站長,2003年至現在任縣農委茶葉局副局長。

楊光明,男,1958年月出生于縣,19821984年任縣農牧漁業局多經股茶葉技干、副股長,現在縣人大工作。

劉瓊霞,女,1963年出生于岳西縣,19847月-1986年任縣農牧漁業局多經股茶葉技干。現在合肥工作司法學院工作。

儲復生,男,1963年出生于岳西縣,19847月-1985年任主簿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茶葉技干,以后在茶葉公司工作。

王長生,男,1958年月出生于岳西縣,1978年-1985年任頭陀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茶葉技干、會計,1985年-2003年在縣農牧漁業局多經股茶葉技干,會計股股長,2003年至現在任縣農委茶葉局生技股股長。

陳慶昌,男,19647月出生于岳西縣,19832004年歷任頭陀區農業技術推廣站、頭陀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頭陀鎮、姚河鄉、蓮云鄉農業技術推廣站,茶葉技干、副站長、站長。現任縣農委茶葉局任技術干部。

邱高讓,男,1964年出生于潛山縣,19831990年任來榜區、主簿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茶葉技干。現在浙江財經學院教授。

孫繼生,男,1953年出生于江蘇省縣,1977年任五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茶葉技干,現在江蘇省南通市工作。

胡慶華,男,1956年出生于岳西縣,1979年后歷任區、鄉鎮農技站技干、站長,現在溫泉農業綜合站站長。

王先旵,男,1955年月出生于縣,1979年后,歷任茶葉技干、縣名茶公司經理。

陸克祥,男,1957年出生于貴池縣,1980年后歷任縣農業局、農委茶業技干、財務股長、科教科長。

      七、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劉會根,男,出生于196111月,中共黨員。劉氏定居竹山后第14代孫,祖居此地有300年左右歷史。家住岳西縣姚河鄉香爐村竹山組,撤區并鄉前為岳西縣主簿區姚河鄉黃樹村竹山組,與舒城縣全國名茶“白霜霧毫”發源地——舒城縣曉天鎮白桑園村為一山兩縣之近鄰。他高中畢業后,回村任文書、村長、書記,由于工作成績突出,多次獲得省、市、縣獎勵等榮譽。他自小與茶為伴,受祖輩熏陶,制茶技藝純熟。姚河香爐沖、竹山、曉天白桑園一帶,蘭花茶、毛峰茶聞名遐邇。時逢岳西翠蘭研制,竹山自然是首選之地。劉會根同志全程參與了岳西翠蘭樣品研制,其間縣內兩度獲獎。由于貢獻突出,縣農牧漁業局破格騁為全縣唯一一位茶葉輔導員。由他創辦的竹山茶廠,2006年在全縣首批通過QS市場準入認證。在“小蘭花”茶的基礎上研制的“岳西翠蘭”樣品,1984年獲全縣第三名,1985年獲全縣第一名,此后又多次獲獎。2004年七月,劉會根同志榮獲安徽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頒發的“第三屆安徽省農村致富帶頭人”光榮稱號。

馮立彬,男,出生于196310月,中共黨員。家住岳西縣包家鄉石佛村大坪組,三天門下,石佛寺旁,原屬霍山縣南鄉,是霍山黃芽的古老核心產地。1983年縣農牧漁業局副局長操聲焰和多經股股長程東明,在該村采用毛峰、黃芽和小蘭花茶的制作工藝,試制了茶葉樣品,在當年安慶地區優質茶評審會議上,首次獲得安慶地區優質茶一等獎。在19855910日縣內評比會議上,石佛岳西翠蘭樣品獲第二名。他從始至終參加了翠蘭樣品研制工作,并協助市、縣農業部門在石佛寺茶園群體品種中選育出“石佛翠”“石佛香”兩個省級茶樹優良品種。2000年獲安慶市委組織部農村黨員致富示范戶稱號。

 

八、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主要特征

1  制作技藝別具一格。岳西翠蘭殺青工藝與傳統蘭花茶相比,其工具、手法、質量有顯著區別,一是全用手,一是全用把,且工具有大小之分,方法有拋鉆之分;干燥工藝有一次多次干燥之分;干茶形狀有松緊之分,外形有齊亂之分,顏色有鮮活不鮮活之分;沖泡湯色有深淺之分。既對傳統蘭花茶工藝有繼承,但更有提高和創新。

2  茶葉內在品質優異。嫩度是衡量茶葉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通常,鮮葉嫩度越高,茶葉質量越好。岳西翠蘭鮮葉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比其它全國名茶“大”一個質量級,按常規是無法與單芽茶、一芽一葉初展茶相提并論。然而,岳西翠蘭在1985年南京全國名茶評審會上,能在全國七十多個省級名茶樣品中脫穎而出,優異的內質是取勝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內質上專家給定的評語是:香高清鮮;滋味濃鮮。對香、味一“高”、一“濃”、兩“鮮”的評價用詞,在全國茶葉評比中,用在同一個名茶上是罕見的。可見岳西翠蘭內在品質極為優異。

3  茶葉外形風格獨特。茶葉制作的過程,也就是茶葉品質和外形塑造定型的過程。各種名茶均有各自獨特的外形。岳西翠蘭外形芽葉相連、舒展,完全有別于其它名茶。鮮葉歷經多道工序成為產品,它還基本保持了在茶樹上生長的自身形狀,在沖泡品綴時仍然還是那樣,在杯中正立,狀若一朵朵盛開的蘭花。

4  “三綠”特征明顯。綠茶類的顯著特征是顏色呈現綠色。綠茶干看、湯色、葉底均為綠色即“三綠”是綠茶展現在世人眼前的至高境界。岳西翠蘭“三綠”俱備。專家評語云:色翠綠,顯毫;湯色綠,明亮;葉底嫩勻,色綠明亮。實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5  鮮葉標準獨樹一幟。在國家級名茶中,鮮葉標準多為單芽、一芽一葉初展,而岳西翠蘭鮮葉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級差在一個質量級別以上。岳西翠蘭鮮葉原料之“大”,在全國名茶中僅此一例。

6  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岳西翠蘭獨特品質形成,依賴于其制作工藝和鮮葉原料質量。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是高品質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岳西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森林覆蓋率高,云霧多,漫射光豐富,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形成與積累。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是生產國優名茶的一方圣地。

7  傳統農耕彌足珍貴。我縣茶農秉承傳統,茶園管理僅用農家肥,不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十分重視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傳統農耕技術是形成鮮葉原料高品質的又一重要因素。

8  商品、工藝屬性突出。原料生產無污染,加工過程僅接觸鐵器、竹器,工藝成熟、安全可靠,商品茶葉是一種安全、健康、有營養的天然有機、綠色食品

       第一頁

  • 下一篇文章:關于岳西高腔的現狀調查及保護探索
  •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安徽禮賓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0556-2178393 13865143351 技術支持:岳西創聯網絡公司 備案號:皖ICP備10009842號 管理登錄

    1分6合(湖北)集团有限公司 满堂彩(河南)集团有限公司 全民彩票(湖北)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满堂彩(河南)集团有限公司 凤凰快三(河南)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