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聯系我們 加入收藏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地方文化 > 正文
最 新 熱 門
 馮立彬縣城設店推介岳...
 岳西縣茶園遭遇罕見“...
 首屆“岳西翠蘭”茶文...
 馮立彬制作手工茶聲名遠揚
 岳西翠蘭手工制作技藝...
 市農委主任戴德民到禮...
岳西高腔延續古老劇種的一線血脈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東方茶網 更新時間:2017-08-31 16:08:15

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岳西高腔,是明萬歷時風靡全國的古青陽腔遺脈,青陽腔當時與昆腔齊名,人稱“時調青昆”。如今它的余脈在大別山腹地流傳。

 

            古劇種遺脈在大別山腹地延續

古樹。殘陽。一群鬢發花白的老人在深情歌唱,蒼涼古樸的歌聲,延續著一個古老劇種的最后一線血脈。

   安徽省岳西縣五河鎮五河初中校園內,古樹蒼遒,殘陽如夢。近百名師生圍成一個不規則的半圓,聆耳凝眸。場中樹陰下7個老人坐成兩排,其中幾位雙鬢已白。前排居中坐的一位老人,架腿挺腰,雙目半閉,神情悠然。他旁邊的一位老人一手拿著手抄本,一手執扇,不時回首與后排眾人細語。另5位老人各自手持鼓、鑼、鈸、板等打擊樂器。居中老人唱幾句,大家隨音和唱,并同時擊鼓鳴鑼,于歌聲古樸喧鬧中透出一份蒼涼凄婉。

    這群年近古稀的老人們演唱的就是在舞臺上絕響近30年,被人們稱為戲曲史上“活化石”的岳西高腔。日前,記者在安徽省岳西縣五河鎮采訪,有幸看到了這動人的一幕。

   岳西高腔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岳西被發現,1957年由文化部定名。它是曾于明代中葉風靡全國的青陽腔遺脈。《中國戲曲史話》寫道:“到了萬歷年間,大城市中,青陽腔最為盛行。當時人們把它與昆山腔并稱,呼之為‘時調青昆’……”青陽腔與徽劇、湖北花鼓、黃梅戲都有著血緣關系,它的形成是明代安徽藝人為中國戲曲做出的巨大貢獻。青陽腔于明末清初開始走向衰落。如今,其發祥之地——池州、青陽一帶已湮沒無聞了。就像大潮退后低洼處會留下沼澤一樣,青陽腔在大城市衰落,但早先流入鄉村的青陽腔卻部分保留下來,臨近青陽、池洲一帶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有幸得以傳承這一古老劇種,歷盡200多年風雨仍延續著青陽腔一線血脈。岳西高腔的承傳,有著重要的戲曲史學價值。

    新中國成立后,岳西縣曾花大力氣挖掘,拯救因綿延戰火而輟演20多年的岳西高腔,并成立了岳西高腔劇團,以幸存的老高腔藝人為師,傳承新人。1960年高腔劇團解散,大規模的舞臺化裝表演岳西高腔逐漸停歇。20世紀70年代中期,岳西高腔在民間也幾近絕響。

              一出升平歌大有,萬家歡樂唱高腔

1880年,一位倪姓高腔藝人,漂泊至此,秀口一吐,技壓群芳,課徒三年,在岳西開辟了一個“萬家歡樂唱高腔”的新時代。

    五河鎮至今流傳著一副戲聯:“一出升平歌大有,萬家歡樂唱高腔。”讀著這副對聯,透過百年時空,我們可以想象,在青陽腔走向沒落之際,它的支脈岳西高腔卻在這2000多平方公里的莽莽深山區,走向了極度的繁榮,創下地方戲曲史上的奇跡。

    岳西高腔作為存者寥寥的古青陽腔遺脈,現存250多個劇目,藝人習慣將演出的劇目分為喜曲和“正戲”兩大類。喜曲傳入較早,為數不多,劇情簡單,內容具有明確的針對性與實用性,直接參與民俗活動,如燈會上唱《天官賜福》等。占據岳西高腔劇目主流的正戲,以明代傳奇劇目為首。正戲全屬大戲中的精彩單折(俗稱“戲膽”),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內涵豐富。岳西高腔劇目的最大特征,便是大量運用“滾調”,即將傳統曲牌結構破開,在曲詞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韻律,不拘句式、字數的唱詞和說白,務求通俗易懂,使劇中人的感情得以盡情發揮,使之更適合演唱。滾調的大量運用,帶有明顯的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變化的印痕。另外,高腔劇目的文詞十分典雅。

    從音樂方面看,岳西高腔具有聲調高銳、人聲幫和、不被管弦、以鑼鼓伴奏的特點,表演起來一唱眾和,既古樸喧鬧,又委婉抒情。

    岳西高腔有著獨特的演出形式和演出習俗。演出形式有二:其一是“圍鼓”,屬清唱,由五、七藝人圍鼓而坐,各執一件打擊樂器,按劇本分唱劇中角色,以鼓板師領頭,一唱眾和。另一類演出形式也即岳西高腔表演中居主導地位的化裝登臺演出。藝人分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凈、丑、末、夫、外、雜10行角色,扮演劇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陽腔的行當角色體制。

    舊時岳西高腔被奉為正宗,可參與宗族、喜慶、娛樂、宗教性的演出不演“賭戲”,不參與喪葬,特定的場合必須唱特定的“專題劇目”。如壽戲要唱《慶壽》、《討壽》、《上朝》等。賀新屋要唱《觀門樓》、《修造》、《賀屋》等。部分演出還有一定的儀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戲俗”。比如“鬧繡”用于“鬧新房”。藝人不事化裝,敲鑼打鼓至東家,先在大門外唱《觀門樓》進大門,過中廳唱《過府》,至堂軒落座唱《坐場》,用過茶煙稍事休息后再進新房;按例新房緊閉,藝人停步唱喜慶小曲,所唱有當地民歌,藝人即興編就的吉祥詞,此時的演唱往往妙趣橫生,異彩紛呈;待“唱”開房門,才將演唱推入高潮:先用喜曲《鬧繡》當頭,繼之以《賀婚》、《撒帳》唱時以花生、花米撒向喜帳及四方,接著再唱《成婚》、《團圓》、《許愿》、《掛幡》、《赴考》、《教子》、《救主》等一系列單折戲,必以《點元》收尾,少則十幾出,多則幾十出,常通宵達旦,盡興方休。值得引起戲曲研究者注意的是這種演唱與民風民俗融為一體的戲俗以往被忽略,其實它正是岳西高腔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搶救延續“活化石”刻不容緩

在解放戰爭后期,著名戲曲研究專家王兆乾以戰地記者身份來到岳西,接觸了一批民間高腔藝人,并搜集了部分流傳在他們手中的明代青陽腔手抄本。1952年,岳西老人王會明在參加安慶地區老藝人座談時唱了一曲“槐蔭開口把話提”,王兆乾替他記下了詞曲,以后這段唱腔被原封不動地應用到電影《天仙配》中。當時王兆乾在所記詞曲下注了“岳西高腔”4個小字。據悉,這是“岳西高腔”4個字最早出現在書面語中。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王兆乾、班友書、陸小秋等老一輩戲曲研究者及岳西文化干部陳亨衢等對岳西高腔進行了一系列考證、研究、搜集工作,確定了它是古青陽腔的后裔,搶救、搜集、校訂了大量的曲目資料,為岳西高腔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惜這些珍貴的戲曲史料在“文革”時遭到很大程度的毀壞。

真正系統研究岳西高腔是岳西縣文化局的汪同元先生。汪同元先生近20年來較系統地研究岳西高腔,搜集、編纂、撰寫的高腔資料、論文達50多萬字。通過他和前人的努力,初步理清了岳西高腔的來龍去脈,澄清了岳西高腔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地位。汪同元認為,作為一種正在走向沒落的藝術形式,想恢復它歷史上繁榮時期狀態幾乎已不可能,但搶救保護延續這一古老藝術刻不容緩!

汪同元說:岳西高腔瀕臨失傳,主要危機是后繼乏人。但現在如果立即行動起來,搶救和保護岳西高腔還不算為時過晚。因為高腔在岳西流行了近300年,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建國以后,所做的一系列高腔演出和保護工作,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當年演出高腔的演員和群眾還有一部分健在,只要條件和氣候許可,傳承新人問題不大。雖然舞臺輟演30余年,但對高腔的研究基本沒有停止過,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現在,仍保留著200多出高腔劇目和100多出高腔的唱腔錄音。《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等書中保留著大量關于岳西高腔的藝術音樂資料。汪同元認為,當前,搶救和保護工作可從幾個方面入手:由專業劇團組織演員,精選部分傳統劇目排練,進行藝術傳承與創新;在有高腔演出傳統的鄉鎮,發動群眾,恢復業余班社,進行小型演出,并組織有志青年學習、收集、整理、編纂岳西高腔藝術資料和研究成果;和旅游開發結合,開發高腔藝術資源,探索新形勢下高腔走市場化經營的新路子……

岳西縣委

  • 上一篇文章:岳西高腔專業劇團,國家“非遺”將走出深山

  • 下一篇文章:最后一頁
  •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安徽禮賓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電話:0556-2178393 13865143351 技術支持:岳西創聯網絡公司 備案號:皖ICP備10009842號 管理登錄

    1分6合(湖北)集团有限公司 满堂彩(河南)集团有限公司 全民彩票(湖北)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满堂彩(河南)集团有限公司 凤凰快三(河南)集团有限公司